Lost your password?
Not a member? Register here

小型元器件的发展大前景

五月 15, 2020 | I-Connect007
小型元器件的发展大前景

近日,I-Connect007编辑团队采访了Ray Prasad,探讨了驱动元器件尺寸不断变小的因素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。他还简述了当前要重点关注前端、印刷和成像制程的需求以及其中的限制因素。

Nolan Johnson:行业的发展趋势显示电路板上元器件及特征的尺寸越来越小,并且正对制造供应链的生产能力造成压力。是什么因素在驱动这种发展趋势? 是元器件导致电路板的特征越来越小,还是电路板的特征导致元器件越来越小?

Ray Prasad:如果从宏观来看,驱动力是摩尔定律。20世纪60年代,Gordon Moore博士提出了摩尔定律——即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或两年就会提升一倍。芯片必须放在某种外壳——封装中。封装需要放到电路板上,电路板上会有很多这类封装。

电子通过金属线键合点、引线,再通过电路板上的微导通孔、电路走线,到达另一封装的金属线键合点,然后通过引线,最后回到芯片。电子就像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以低速往返。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寄生损耗。芯片设计人员以皮秒为单位研究性能,但电路板设计人员在做时序预算时以纳秒为单位,电子会由于金属线键合点、电路走线等的感抗、容抗和阻抗而减慢。

为了提高性能,必须减小引线间距、引线尺寸、金属线键合点等。这些都是可提高电子速度的封装特征实例。从通孔元器件到表面贴装元器件,然后是细间距元器件、BGA器件、BTC器件、倒装芯片器件等都可改善封装性能。载板上的走线和间距也经历了类似的进程,但变化没那么大。20世纪80年代,线宽及线距是10密耳,而现在的批量生产中线宽及线距已能达到5密耳,有些公司甚至在推行4密耳的线宽及线距,这就是为什么电路板性能成为整个电子系统性能瓶颈之一的实例。

Dan Feinberg:尺寸和重量是一个主要因素,尤其是当我们要求各种设备完成越来越多功能的同时还要

求它们体积越来越小。

Prasad是的,但是归根结底,完全取决于具体的应用。当然,在消费类应用中,重量和成本将是主要驱动因素。但是如果处理器是25瓦,在这种情况下,散热性能将是主要驱动因素。当然,在任何应用中,成本始终都很重要。但同一因素并不是所有应用的主要驱动者,如果使用的是人造卫星设备并要进入太空,那么他们不会在意成本。即使在诸如笔记本电脑之类的消费类应用中,如果拥有大功率的器件,并且不希望使用风扇对其进行散热,那么散热性能将变得至关重要。所以元器件的尺寸完全取决于应用。

Matties对于组装制程,那么您认为行业在面临更细间距方面存在哪些挑战?

Prasad组装方面包括印刷焊膏、贴装、回流焊接、清洗、测试元器件并在必要时进行返工。所有这些制程步骤都会受到间距的影响。印刷焊膏制程受到的影响最大,如果间距小于10密耳,就很难将焊膏印刷在电路板上,因为焊盘太近可能会导致桥接。对于拥有先进基础设施的公司,他们可以毫无问题地

为间距约为16密耳的器件印刷焊膏。但是当间距小于16密耳时,印刷能力就成为了多数公司的主要制约因素。我认为真正的问题不会出现在贴装和回流焊接制程中。

Matties您是说问题会出现在钢板和点涂制程中吗?

Prasad:是的,最大的问题是主要有两种缺陷,尽管IPC-A-610是一本有几百页的验收指南,列出了所有类型的缺陷,但是重要的缺陷是焊点是开路还是短路。如果仔细思考一下,就可以发现短路和桥接是决定成功与失败的真正缺陷。

有趣的是大多数公司的开路缺陷多于短路缺陷。如果让公司收集过去6个月的缺陷数据,并将公司的所有缺陷分为三类——开路、短路和其他,那么在任何一家公司中,开路缺陷的数量大约是短路缺陷的4倍到5倍,我提倡让短路缺陷的数量比开路缺陷更多,甚至可以达到6倍,知道为什么吗?

因为在在线、功能、外观测试中,短路缺陷都会显示异常,永远不会漏检掉。最终会发现短路缺陷,有这类缺陷的产品绝不会交到客户手中。但是开路或焊料不足缺陷可能会漏检掉,甚至可能通过在线测试,这就是为什么在客户工厂或现场发生故障时,供应商和用户之间会有很多困惑和分歧的原因,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代价可能会更大。

但是,如果使用最多的焊膏,桥接可能会多一点,但它们将无法从测试中漏检,因为可以在发货前发现这类缺陷。我还想强调一点,并不是说应该有很多桥接,而是在制程中应该有更多的桥接、更少的开路;桥接与开路的比值应接近6。当我们不断降低间距时,缺陷率会越来越高。

Matties:随着间距越来越细,由于短路和开路实质上很相近,您是否认为短路和开路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?

Prasad:会的,但是大家做的事情很奇怪。即使间距更密,仍会有更多的开路,因为他们看到桥接时,就会采取措施来减少焊膏量和钢板厚度。所以为了减少显而易见的桥接,通常会重新设计钢板(调整钢板厚度、钢板开孔)。

接着回答你的问题,随着间距的降低,必然会有更多的桥接,但是人们会修改其钢板和印刷制程,最后导致焊料不充分。可以预料,这将会导致更多的开路而不是更多的桥接。

Matties:即使间距更密,也会倾向涂布更少或更薄的焊膏。

Prasad这就是为什么当涂布更少的焊膏时,更细间距PCB的缺陷水平是每百万个有1万多个(还有其他原因,例如引线脆性)。

Matties:焊膏制造商如何适应这种状况呢?

Prasad对于焊膏印刷,有很多指南。其中之一是钢板开孔与焊料粉末颗粒直径的比率应为4.3或更大。换句话说,应有4个以上的焊粉末颗粒可穿过钢板开孔,以免堵塞钢板。钢板开孔宽度也有指南,开孔宽度大约是间距的一半。通常当间距较小时,开孔宽度要大于间距的一半。对于16密耳的间距,钢板开孔宽度应为10密耳。

较小的间距需要较小的焊料粉末尺寸。然而,焊料粉末的尺寸越小,焊料粉末的暴露表面积越大,更大的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氧化,且如果氧化更多,就会生成更多的焊球。对于较小的粉末,需要惰性环境,例如氮气。将这些粉末放入惰性环境中,确保它们不会被氧化,因为较小的粉末更容易被氧化。焊膏制造商发挥着巨大作用,尤其是细间距焊膏制造商。

Matties钢板的构造形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。

Prasad是的,对于更细的间距,需要更薄的钢板。对于钢板厚度,有一定的限制,取决于所采用的金属。当某些公司想要制作2密耳~3密耳的钢板时,会变得很困难,他们尝试使用聚酰亚胺胶带来制作钢板。此外,使用经过电镀的电铸钢板可以实现细间距。电铸钢板不是轧制钢,因此不会很坚固,普通钢板的成本是200到300美元,电铸钢板的价格为800美元至900美元。

需要具有光滑表面的电铸钢板,使开孔侧壁不会粘附任何东西,并且提起钢板时,需要沉积的所有材料都必须全部沉积在电路板上。如果表面不是很光滑,则提起钢板时,其中的一些锡膏会被钢板一起带走,导致焊料不充分。

Matties您所说的缺少焊膏是否是通过SPI检测过程确定的?

Prasad是的,而且不论钢板厚度如何,被焊膏覆盖的焊盘面积要达到最低65%,最高125%至225%,因此需要进行检测。

Matties我要说的是,如果要采用SPI,就是要在出故障之前,检测是否有足够的焊料或焊膏。

Prasad这就是需要做的,需要设定焊盘覆盖率的最高值(接近100%)验收标准,SPI会有所帮助。

Matties:现在这是大多数工厂所使用的标准方法吗?

Prasad:不是每家公司都这么做,取决于具体情况。如果你购买一台50000美元的印刷设备,那么它就不会具有SPI功能,我还要提及的是,印刷设备需要的最重要功能是可将焊料从模板孔中吸出。当间距变小时,要确保焊膏不会卡在开孔中。随着间距越来越小,满足该要求会变得越来越难。通常更昂贵的印刷机(10万美元以上)才具备从较小的开孔中吸出焊料的功能,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拥有这样的印刷机。

Matties对于细间距,您认为贴装不是问题,或者说应该没有问题。

Prasad:对大多数公司来说,贴装不是问题,因为大多数机器比过去的机型要好得多,即使偏离了标准, 1级产品和2级产品也允许偏离50%,而对于3级产品,可允许偏离25%。不必追求完美,可以实现自居中。当焊膏融化时,即使有点偏差,焊膏也会被拉回,实现自居中。

Matties您指的是标准减成法工艺吗?

Prasad:是的,我认为现在加成法工艺尚不普及。

Matties哪种产品采用了细间距技术?在电子产品领域,细间距技术的应用将会很普遍吗?

Prasad:没人想买一部大手机。任何需要产品尺寸小和重量轻的领域,都需要采用细间距技术。我们还在通过采用面阵列封装(例如BGA)进一步缩小产品。例如,如果将0.5mm间距的QFP转换为BGA,则间距将变为1mm,同时因为利用了封装的整个底部,尺寸还会变得更小。另外,当采用1 mm而不是0.5 mm间距的封装时,印刷就不会出现问题。

如果采用超细间距封装(例如10密耳),不仅会出现印刷问题,而且还会遇到很多操作问题,因为引线会非常脆。这是发生问题的另一部分原因(不是印刷问题),因为引线很脆时,在贴装之前,这类元器件会存在机械问题。

对于超细间距,贴装会变得更加重要。主要考虑的不只是间距,还有与之相应的封装类型。如果封装非常脆,而引线只位于封装主体四周(QFP),那么操作和贴装就非常关键。但是如果采用BGA或BTC封装,直接把封装放在其占位上就可以,因为BGA或BTC封装非常坚固。所以细间距技术的应用取决于封装类型。

Feinberg:我在CES2020展会上见到了一些设备,其中并没有电路板,换句话说,整个设备只有芯片,并且芯片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和控制都是通过无线方式实现的。

Prasad:你可以对比一下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的股票和市盈率。对于硬件,如果你遇到了瓶颈,可以使用软件或AI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。

Feinberg:是的,我们还没有办法通过电子流动超越光速。

Johnson:我很想在从减成法工艺发展至加成法工艺时再来讨论一下阈值,是否已明确定义了这个阈值,它有变化吗?

Prasad: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。通过研究加成法工艺,发现很多的公司正在采用该工艺,无论是出于技术还是成本方面的原因。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能够制造1密耳或2密耳的电路板,现在需要的电路板层数就会从最初的8层或6层减少至2层。

然后,成本将会下降,但是由于1密耳或2密耳走线的缘故,成本又会上升,可能可以通过减成法工艺来实现,为什么不这样做呢?我不知道。

Johnson:2019年,我们与供应链中的行业同仁进行了多次探讨,有关元器件的一些建议是“尽可能减小体积”,因为汽车和手机制造的推动力正在促使元器件更小。根据这些物料专家的观点,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秘诀是使用最小的元器件。如果设计团队开始遵循这些指南,是否会促使他们采用其他工艺?

Prasad我认为元器件的大小没有那么重要,我的建议恰恰相反,应该尽可能采用最大间距的元器件。如果我们谈论的是0402或0201电阻器和电容器,则尺寸比较重要。

Johnson:尽可能大的间距是有道理的。

Prasad:尽可能采用最大的间距,如果是薄封装,可以使用BGA封装来代替QFP封装。

Matties您对埋入式有源元器件有什么看法?

Prasad:行业付出了很多努力,也有一些进展。我不清楚未来的走向,但请考虑一下无源电阻器和电容器埋入后所需要的流程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们一直在谈论埋入式无源元器件,但是今天你看到有多少埋入式无源元器件?如果已经很成熟,我们将不会使用0201或0105,因为在任何特定的电路板上,根据电路板的尺寸,你都会放置数百个此类无源元器件,这比尝试埋入主动元器件要简单得多。

Matties为什么他们不使用埋入式无源元器件?

Prasad:一切都与成本有关。

Matties埋入式无源元器件的成本会更高吗?

Prasad:是的,电路板的数量是可定制的,比如可以生产1块、5块、10块、20块、100块、1000块、10000块电路板;但当元器件制造时,生产数量在百万到几十亿个的级别。即使10000块电路板,也达不到制造数百万个及几十亿个元器件的制程效率和良率。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,每天10000块电路板已经达到了高速,对于元件供应商而言,却算不了什么。对于无源元器件的数量而言,更高达数十亿个,因为在小批量时很难获得效率并保证成本效益。

Matties这次采访,收获颇多,谢谢你。

Prasad:不客气。

标签:
#制造工艺与管理  #元器件  #小型化 

  About

IConnect007.com是专注于印制电路板(PCB)、电子制造服务(EMS)和印刷电路板设计行业的实时在线杂志。服务于全球以及中国市场多年,发布了超过100000篇新闻、专业文章,提供行业展会实时在线报道,是电子制造领域的行业资讯领导者